从《人民的名义》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战看人证核查制度
发布时间:2017/04/07 资讯动态 浏览次数:1736
被称为史上尺度最高的反腐国产良心剧,有多达40多位的老戏骨同台飙戏,《人民的名义》一经上线便燃爆了大众的嗨点。
即使选择盛产雷剧的芒果台作为播出平台,在刚播出两集时,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1分。《人民的名义》这部板板正正的主旋律电视剧,竟也引起了全民追剧的热潮。
人民的名义》出品方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因而被坊间戏称为「政府最大尺度的自黑剧」。
对于这个称号,《人民的名义》是相当符合的,剧情大多是根据实际反腐案件,毫不掩饰的呈现官场百态。
在播出的剧集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第二集。把一步步揭露赵德汉的「小官巨贪」和「追捕丁义珍」的两条剧情线环环相扣,让第二集的每一秒都充满张力。
这场堪比好莱坞大片的追捕大战中, 从丁义珍的受贿行为暴露,到其接讯伪装出逃,再到公安部和检擦院组成的联合侦查大队,与其上演侦查与反侦查的追捕大战,步步扣人心弦,但最终以丁义珍逃往美国而失败告终。
当然,此次追捕行动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领导们的明哲保身而贻误战机,错失了最佳抓捕时间。剧中,侦查大队的「追捕丁义珍」行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远程指挥和现场追捕。由警察局长和检察院长坐镇的指挥中心,用技术手段根据嫌犯的手机来锁定嫌犯位置,分析嫌犯的逃跑路线,指挥警力堵截在逃嫌犯;现场追捕则是在嫌犯的逃跑路线上设路障堵截。
其实,在错失最佳抓捕时间之外,还有一个节点,能够让此次抓捕行动转败为胜。在剧中,丁义珍在逃跑时,伪装成汤姆丁,成功通过了机场的安检。而丁义珍能够通过机场安检是因为在人证核验的环节,机场工作人员没有识别出经过伪装的丁义珍,从而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我们可以看到,机场工作人员人证合一的核验环节,是通过人眼来识别旅客与旅客所持证件之间的真伪,这样的人工识别方法显然误差率极高。如果,在丁义珍逃脱的机场,对旅客的人证合一核查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进行核验而不是人工查验,那么,《人民的名义》的剧情走向将会是这样:
丁义珍在机场安检时被人脸识别技术检测出人证不符,冒用他人证件,因而被机场扣押并报警,侦查大队根据情报迅速赶往机场逮捕丁义珍。
在经过侦查大队审讯后,顺藤摸瓜揪出了丁义珍背后的大boss,《人民的名义》电视连续剧完美结束,并创下中国电视史上剧集最短的记录。
为什么人脸识别就一定优于人工识别呢?
人脸与人体的其它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良好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简单来说,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包括人脸检测、人脸跟踪、人脸比对三个部分。
当然,人脸识别技术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对周围的光线环境敏感,可能影响识别的准确性;会因人体面部的头发、饰物等遮挡物,人脸变老等因素,需要进行人工智能补偿。
目前,在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景,所布防的人脸识别产品是以「身证通」为代表的人证比对系列产品。
这种产品的特点在于,将现场所摄的人脸照片与所拍摄人身份证上的照片进行比对。这也是为了满足政府对于公民实名制管理的需求。
「身证通」采用1V1人脸比对,可在1秒内识别人脸,快速判断人证的一致性。并以泰首自主研发Gface为人脸识别的核心算法,融合了传统局部特征和深度学习的优点,通过大规模人脸数据进行学习优化。能够自适应光线、表情以及拍摄角度变化;根据图像局部信息竞争性选择有效特征,可不受跨年龄、小图片干扰,同时有效去除胡须伪装、眼镜装饰以及口部遮挡的影响。
上一篇: 人证识别技术在挂证问题中的解决思路